你敢信? 中国女排拿过10次世界冠军,去世界杯、奥运会这些大赛,居然长期坐经济舱?
最近网上有个话题特别火:2025年世锦赛美国站还有四天出发,中国女排队员们又坐经济舱凌晨启程了。 飞行十几个小时,队里特意留足倒时差和休息时间——这事儿要是搁别的球队,可能早该吐槽“条件差”,但放到女排这儿,评论区全是“习惯了,这才是她们”。
说起来,女排坐经济舱真不是啥新鲜事。 2016年里约奥运会去程,她们全程经济舱,飞到法兰克福时,郎平教练特意安排全队下飞机集体拉伸。 为啥? 因为机舱空间小,姑娘们个个腿长1米以上,坐十几个小时腿都伸不直,集体下飞机活动活动腿脚,成了那趟行程里最“接地气”的安排。
但经济舱不是绝对的。 2019年9月29日那天就不一样了——中国女排刚以11场全胜拿下世界杯冠军,这是队史第10个世界三大赛冠军,也是给祖国70周年华诞的大礼。 凌晨5点落地北京时,她们没再挤经济舱,而是集体包机回国。 为啥? 因为要赶去参加国庆大典,这是功勋队伍该享的荣誉。
要说这“经济舱传统”,还真不是凑活。 对比某些总被零封的国字号球队,飞来飞去必包机,甚至被人当笑柄;女排这边,不管去打奥运会还是世锦赛,能坐经济舱绝不搞特殊。 国家规定只有身高超1.95米的球员能坐头等舱,可符合条件的队员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,所以大多数时候,经济舱就是她们的“标配”。
但“标配”背后是成绩硬气。 从1981年首夺世界杯冠军开始,中国女排历史上拿过3次奥运冠军、2次世锦赛冠军、5次世界杯冠军,三大球里绝对是“带头大哥”。 1981年那会儿,改革开放刚起步,女排夺冠的消息通过黑白电视传遍大街小巷,老百姓举着“振兴中华”的标语上街庆祝——那时候的女排,就是民族自信的“活招牌”。
2004年雅典奥运会,中国女排0比2落后俄罗斯,最后连扳三局逆转夺冠;2016年里约奥运,小组赛输给荷兰、塞尔维亚,淘汰赛一路咬牙闯关,决赛3比1击败塞尔维亚再登顶。这些比赛里,姑娘们摔得浑身是伤,哭完抹把汗接着拼,从来没喊过“待遇不够”。
现在的中国女排,教练换了郎平、蔡斌,队员从朱婷、惠若琪变成李盈莹、袁心玥,但“经济舱传统”没变。 去年世联赛,她们飞欧洲参赛还是坐经济舱;今年亚洲杯,往返行程同样没搞特殊。 倒是每次夺冠归来,机场里接机的球迷比任何时候都多,社交媒体上“中国女排”的话题阅读量轻松破10亿。
有球迷说过句话特别实在:“看女排坐经济舱,反而觉得踏实。 她们心里装的是冠军,不是座位宽不宽;眼里盯的是国旗,不是头等舱的座椅。 ” 这话听着朴素,可细想真是这么回事儿——从1981年到2024年,33年时间,女排换了10代队员,经济舱坐了一茬又一茬,可“祖国至上”的劲儿,从来没变过。
证通配资,最新上线配资app,股市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