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平时用手机导航,是不是觉得挺方便?去哪儿都不怕迷路,全靠全球定位系统(GPS)指路。这玩意儿,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,指引着每一次出行。
可别小瞧了它,这套系统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民用工具。它可是美国人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捣鼓,砸了海量资金才弄出来的。
到了1995年,全球网络才算彻底铺开。但说白了,GPS从一开始就跟军事领域深度绑定。小到士兵野外定位,大到导弹精准打击,都离不开它的火眼金睛。
全球许多国家的导弹、航空器、舰船,都把这套系统当成自己的“眼睛”在用。可问题来了,这“眼睛”是人家的。
一旦美国人动了心思,把信号一关或者一干扰,那全球大部分依赖它的军事系统,岂不是瞬间“失明”?精确打击能力大打折扣,甚至集体瘫痪,这可不是开玩笑的。
答案很残酷,多数国家会受重伤。但也有少数几个硬骨头,凭着自己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,成功避开了这颗“定时炸弹”,有了应对“失明”挑战的底气。
导航背后,藏着啥大秘密?
美国国防部在1973年启动GPS开发,目的就是为了打仗。系统初步成型后,立马成了军事标配,直接把现代战争模式给颠覆了。
1991年海湾战争,GPS还没完全组网,美军就用上了“半成品”。战斧巡航导弹在它的修正下,命中率高达98%,那精度,简直是降维打击,惊掉了一地眼球。
反观伊拉克军队,定位技术差得远,行动迟缓,结果被揍得鼻青脸肿。42天的海湾战争,美军伤亡远低于伊拉克,这优势太明显了。
美军地面部队拿着手持设备,在沙漠里风驰电掣,压根儿不怕迷路。这在当时,可是天大的优势。到了2001年阿富汗战争,美英联军扔了海量精确制导炸弹。
命中率接近75%,连藏在山洞里的目标都能精准打击。联军飞机靠卫星坐标投弹,地面部队标记目标呼叫支援,作战效率蹭蹭往上涨。
要是没有这技术,这些军事行动就得靠人工计算,误差大,效率低,根本没法看。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·鲍威尔曾直言,现代战争没了它,根本没法打。
这种巨大的优势和依赖性,让很多国家在自家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的末端制导环节,都老老实实地集成了美国GPS的接收模块。特别是北约国家,更是如此。
眼睛被蒙住,导弹咋办?
把武器的“眼睛”交给别人,这不就等于把国防安全的“钥匙”也送了出去吗?这种潜在的“致盲”威胁,想想都让人冒冷汗。
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,美国就曾短暂关闭过特定区域的GPS信号,结果北约一些武器真的出现了制导偏差,这下可把各国都吓出了一身冷汗。
但最让人警醒的,还得是1993年7月的“银河号”事件。中国货轮“银河号”在印度洋上,被美方无端指控运载化学武器原料。
美国人二话不说,直接关闭了“银河号”所在区域的GPS信号。结果,一艘万吨巨轮,在茫茫印度洋上漂泊了整整33天,动弹不得。
美军舰围堵检查,最后啥违禁品也没发现。“银河号”事件,像一记响亮的耳光,把中国彻底打醒了:依赖美国技术,就可能受制于人,国防安全绝不能“靠别人施舍”!
导弹发射后,需要通过卫星定位实时计算自身位置、速度和目标坐标,这就像“眼睛”在看路。一旦信号被切断,导弹就成了“蒙眼狂奔”的瞎子。
精度暴跌,甚至直接丢失目标,变成一堆“废铁”。打击精度可能从几米一下子降到几百米,甚至完全找不到目标,在战略上形同虚设。
老毛子不服输,硬是搞出了个GLONASS!
面对这种潜在的战略钳制,中俄两国选择了自主研发这条艰难的路。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,那可是苏联时代就开始琢磨的。
1976年项目启动,1982年首颗卫星就发射了。它的初衷,就是为了打破美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垄断,成为自己的“反制武器”。
可惜苏联解体后,格洛纳斯系统因为经济问题,一度只剩下少数几颗卫星在运行,面临严峻挑战。真是让人唏嘘不已。
不过,俄罗斯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还在。1995年格洛纳斯虽然初步完成了24颗卫星组网,但维护不足,很多卫星在21世纪初就报废了。
俄罗斯政府在2001年重启项目并大手笔投资升级,卫星寿命延长到了10年。到了2011年,格洛纳斯终于恢复了全球覆盖。
目前大约有27颗卫星在轨,采用中高轨卫星,信号强度较高,尤其在高纬度地区覆盖效果特别好。格洛纳斯系统军用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。
这意味着,它能在数千公里外精准命中一辆汽车的驾驶室!它完全独立于美国系统,俄军主力导弹,像“伊斯坎德尔”和“托波尔”,用的都是格洛纳斯制导。
在俄乌冲突中,即便北约多次干扰战场区域信号,俄军导弹仍能通过格洛纳斯精准打击目标。俄罗斯军方曾霸气表态:“就算美国系统从天上消失,我们的导弹也能找到目标!”
北斗:我国人的争气系统!
“银河号”事件的深刻教训,让中国下定决心,必须自主研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。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1994年12月正式立项。
研发初期那叫一个难啊,技术封锁,核心部件像星载原子钟和精密轨道计算软件,想都别想。中国在人才和资金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。
初期投资相对较少,研发团队从零开始,边学边创新,历经二十余载的持续投入,才有了今天的成就。这其中的艰辛,外人很难体会。
2000年10月,第一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,标志着中国终于迈进了卫星导航领域。北斗一号系统采用两颗卫星,实现有源定位。
用户发送信号,卫星转发到地面站计算位置。2003年第三颗卫星发射后,北斗一号系统初步运行。2007年,我们启动了北斗二号项目,目标是覆盖亚太区域。
2012年,北斗二号完成了16颗卫星组网,提供了被动定位服务,精度提升到了10米。系统兼容美国GPS信号,但核心技术完全是我们自己的。
中国持续加大投入,培养了数万名工程师,攻克了高精度原子钟和抗干扰技术等一道道难关。2017年,北斗三号全球组网项目启动。
规划55颗卫星,采用中高轨混合星座,这有助于提高信号稳定性,减少覆盖盲区。2020年7月,最后一颗卫星发射,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正式建成。
它被认为比美国GPS系统更灵活、更精准。目前北斗系统精度在1米以内,能实现车道级导航,简直是导航界的天花板。
它还具备独特的短报文通信功能。用户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,也能发送消息,这对野外救援来说,简直是救命稻草。
导弹在受到干扰时,也能通过它与地面进行数据传输和指令接收,形成一条“应急通信通道”,这可太关键了。
北斗系统使用B1、B2、B3三个频段,能有效避免信号干扰。国内地图应用每天与北斗系统交互2100亿次,卫星使用率比美国系统高30%,我们用得可真带劲!
北斗的应用那叫一个广泛,军事、交通、农业、渔业,还有灾害监测等等,无处不在。它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合作,服务出口到了东南亚、非洲等地。
中国的“东风”系列导弹,那可是北斗导航的“最佳搭档”。比如“东风-21D”反舰导弹,能在广阔海域锁定移动的航母。
“东风-41”洲际导弹,更是能跨洲际精准打击目标,这底气,谁给的?北斗!中国还在探索“北斗+多源融合”导航模式。
结合北斗信号与地面雷达、惯性导航等多种技术,这种多源融合模式,确保在深山、海底等卫星信号薄弱区域也能准确定位,为导弹提供了“双保险”。
中俄两国系统互补性极强,格洛纳斯在极地覆盖优异,北斗在赤道地区信号强。两国的经验证明,技术自主需要长期投入,但回报是巨大的。
在卫星导航领域的投资,最终获得了战略独立的丰厚回报。除了中俄,欧洲伽利略系统还在发展中,而日本准天顶和印度NavIC只提供区域覆盖。
全球范围内具备完整自主能力的国家依旧稀少。但中俄两国系统的成熟,为全球其他国家摆脱单一外部定位依赖,提供了切实可行的“替代方案”。
全球导航,谁说了算?
现在已经有迹象表明,部分国家的军事装备开始尝试兼容中国或俄罗斯的导航信号了。比如,印度的部分导弹已经兼容北斗。
中东一些国家也正在测试格洛纳斯的民用服务。北斗芯片已经内置于华为、小米等手机并出口全球,格洛纳斯系统也出口至印度、伊朗等盟国。
国际空间站等先进平台,早就开始实践多系统融合定位了,为的就是提升导航的可靠性与抗干扰能力。这预示着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。
也使得“美国关闭系统”的假设,其威慑力已大不如前。地缘政治上,美国当然还想限制竞争对手对这项技术的使用。
但卫星导航,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基石。依赖外部技术,等同于将主动权拱手让人,国防安全绝不能“靠别人施舍”。
从过往的受制于人,到如今成为全球导航体系的重要参与者,北斗用户超过10亿,中俄的经验证明,持续的技术投入和自主创新,是赢得战略主动权的不二法门。
拥有自己的“备用眼睛”,才能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,不被人牵着鼻子走。
笔者以为
曾经的“断供”事件,让所有人都深刻认识到技术依赖的风险有多大。但如今,中俄的实践为世界展示了如何通过自主创新,将国防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未来,人们谈论卫星导航时,将不再只想到美国系统;各国研发导弹时,也将有更多选择。真正的国家安全,在于对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,而非寄望于外部力量的恩赐。真正的安全,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证通配资,最新上线配资app,股市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